為了實現注冊和保護商標的目的,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商標主管機關把商品或服務分為45個類別,根據功能、用途、所用原料、銷售渠道、消費對象等因素把商品分為34個類別,而根據服務的目的、內容、方式、對象等因素把服務劃分成11個類別。一般而言,申請商標注冊的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經營的業務來選擇商品或服務。有些企業經營的商品或服務屬于一個類別,例如餐飲屬于第43類,手機屬于第9類,但有些企業經營的范圍屬于多個類別,例如汽修可能涉及第2類、第3類、第4類、第6類、第12類、第37類等。
企業需要根據分類表來選擇與其主營業務最相近似的商品或服務。若分類表中存在與主營業務相同或是非常相近的商品或服務,抑或包含了主營業務的商品或服務,那么企業較容易做出選擇。然而,由于分類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以及模糊性,有些企業可能面臨著無從選擇的窘境。在這種情況下,企業選擇商品或服務應當把握兩個方面。首先,需要從類別的角度對自己從事的業務范圍進行分析評價。對類別進行準確的認識和把握是商品類別劃分正確的基礎。例如,“柴油機”作為某些車輛的動力設備,應當歸屬于第12類,然而,如果是不是用于車輛的動力設備,那么即應當歸屬于第7類。再如,“電子數字穿戴設備”從電子設備的角度來講,應當歸屬于第9類,但如果主要功能是計時設備的,那么應當歸屬于14類。其次,對于商品的描述一定要選擇規范的、通用的名稱。若某商品或服務有行業內通用名稱,或是被協會、組織確認了的名稱,那么盡量選擇規范的名稱。
在進行涉外商標注冊時,與在國內進行注冊申請一樣,商品選擇非常重要。因為商品范圍直接決定了商標權的范圍。一方面,注冊商品需要滿足企業自身使用的需求,另一方面,注冊商品還要實現排除他人注冊和使用相同近似商標的目的。如果商品選擇不慎,將對企業商標權保護產生非常不利的后果。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兩種分類規則。一種是國際分類,我國采用的即是國際分類;另一種是本國分類,例如伊拉克、委內瑞拉、斐濟、塞拉利昂等國。作為例外,加拿大商標注冊尚未采用任何分類規則,而僅是簡單地把服務與商品區別開來。
在各國選擇商品時,除了要考慮各國采用的分類標準,還要考慮各國對于商品的具體要求。例如,沙特阿拉伯只接受國際分類表中的規范商品,美國僅接受非常具體明確的商品,而斐濟、塞拉里昂等國至今尚不接受服務商標的注冊。
推薦閱讀:
商標注冊“45大類”的選擇技巧
互聯網公司的核心商標類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