融資融券業務在A股市場推出已經是指日可待。
所謂融資,就是投資者以現金或證券為質押,從券商處借錢買入看好的股票,并在約定的期限內償還借款本金和利息;而融券則是從券商處借入證券賣出,并在約定的期限內買入并歸還相同數量和品種的證券,同時支付相應的融券費用。
融資融券業務對于有較正確的投資理念、熟知證券投資的風險、能嚴格執行操作紀律并且經驗豐富的成熟投資者來說,更能長袖善舞。當經過充分的研究對某只股票未來特定期間內上漲有較大把握時,可借錢買入更多的股票,將收益放大;在市場整體泡沫比較大,個股下跌風險尤其明顯的時候,借股票賣出并在低位回補,在熊市里也能賺錢。
然而,股市中的個人投資者絕大多數不是“經驗豐富的成熟投資者”,考慮到以下三個原因,我的建議是,投資者應謹慎參與融資融券業務。
股市和個股的漲跌很難準確預測
個股的股價,受成百上千種因素的影響,投資者很難把握。以中國國航為例。
油價上漲將增加成本;燃油附加費又增加收入;不少飛機以大量的美元貸款買入,人民幣升值(美元貶值)將增加其匯兌收益;原CEO李家祥有卓著的經營領導能力,孔棟接任后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;曾力爭控股東航,市場份額擴大的預期導致股價暴漲;經濟形勢的好壞導致上座率的升降;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的建成構成利好;四川地震對其重要運營基地成都機場帶來負面影響……這些因素誰能準確預測?
2008年國際油價暴跌,大幅減少燃油成本,本是利好。但有多少人想到油價暴跌導致國航燃油期貨合約巨 虧呢?2009年油價大漲后,這些虧損又基本全部挽回,給人驚喜。北京奧運會本是利好,有多少人想到安保需要導致國際航線上座率不如預期呢?
我有11年A股、2年港股的投資經驗,卻越來越感覺到股價難測。傳奇基金經理彼得 林奇認為:“一個投資組合中10只股票有6只股票能夠賺錢的話就會產生十分令人滿意的投資業績了。”投資大師巴魯克說:“如果投機家有50%的選擇是正確的,那他就很幸運了。如他意識到錯誤并及時止損的話,即使只有30%-40%的選擇是正確的,也有機會給自己創造足夠的財富。”
即使準確預測了股價的漲跌,但時間不對,對參與融資融券的人可能也是災難。《對沖基金風云錄》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案例:對沖基金經理喬克在20多美元/股時就開始持續做空某只背負巨額債務、虧損累累經營賭場的股票。該股票后來真的跌至5美元/股,喬克的基金卻虧損上億美元。原因是該股大漲到了90美元/股。而更有戲劇性的是,喬克被迫平倉后,該股才開始持續下跌。
融資買入股票與控制風險天然相悖
只要有賺錢的能力,股市中的錢是賺不完的。可是如果貿然在股市中賭博式杠桿操作,就是世界首富的財富,也會像火爐邊上的干冰那樣快速蒸發殆盡。
2009年A股大漲80%,仍只有三成投資者盈利。打算融資買股票的人,應自省一下:投資股票以來是否盈利?是否跑贏了大盤?如果虧多盈少,融資買股票只能令自己虧得更多。股市中數十次贏利,虧損一次就能令所有收益化為烏有。不少投資大師都是寧可不賺錢,也不能冒虧損的風險。
投資股票有兩個前提:一是用長期不用的閑錢投資;二是只冒可承擔的風險。所以,與一些妄圖在股市中很快暴富的散戶不同,成熟的投資者永遠不會滿倉。融資買股票就將風險放大,不僅可能導致虧損放大,還會影響投資的心態。
德國投資大師科斯托拉尼1955年曾在美國融資買入股票,結果因當時的總統艾森豪威爾心臟病發作而大跌。其實這與公司的經營業績無關,但因券商保證金的壓力,他只能虧損出局。1962年他在法國投資,當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軍隊發生兵變導致股市大跌時,他則處之泰然,因為他并未融資。沒幾天,兵變結束,股市重新上漲。
未來,一些好公司的股票必然大幅上漲,如當年的蘇寧電器、貴州茅臺那樣。但投資股票的人天然缺乏房產投資者的那種耐心。但如果是融資買入股票,高風險的壓力之下,投資者的耐心會更差,往往稍有盈利就會拋出。融資放大的收益得不償失。
散戶和基金經理比起來,就像是駕齡不足1年的人與開車20年的老司機相比。所以,如看好A股市場,也未必要融資買入個股,可以考慮買進有杠桿效應的創新型封閉基金。
如同慶B(代碼150007)。根據基金合同,基金按2∶3的比例分為A和B,A三年獲得16.8%的固定收益,其余證券投資收益歸B。相當于B向A以年利率5.6%的成本融資買股票。這與融資買股票同樣是杠桿操作。同慶B還有折價交易的優點,投資者以約8折的價格就可買到。
辯證看待融券業務的對沖功能
融券確實有對沖的功能。持有股票時如擔憂短期下跌,可融券并賣出。這樣股票下跌時,雖然股票賬戶市值減少,但可通過融券賣出賺的錢得到彌補。但這樣的對沖,在股票上漲的情況下,又面臨融券導致的虧損。并且無論股票漲跌,投資者都要付出融券的費用。個人認為,與其融券對沖,不如減倉。江恩的24條操作原則中有兩條可參考:一是看不準行情的時候就退出;二是永不對沖。
除了應謹慎參與融資融券交易,投資者還應看到融資融券業務帶來的結構性中長期風險。A股市場的不少投資者夢想能買到一只有“莊家”潛伏的股票。并且整體市場的投機性較強。這導致A股市場上不少小盤股長期市盈率過高。中小板綜合指數1月末收盤5665點,比2007年10月末的5246點還要高。一些虧損股、重組題材股、ST股也容易被惡炒。但在股指期貨、融資融券業務推出后,由于只有大中盤股才是操作的標的股,則目前泡沫較大的小盤股從中長期來看將逐漸“失寵”。因此投資者應轉變思路,回避市盈率過高、基本面較差的個股.
了解更多法律知識>>股權分配協議 股權代持協議 股權轉讓協議 股權激勵協議 股權協議套餐模板 商務合作協議 投資協議 公司章程 勞動用工套餐 勞動合同 網站用戶協議 服務協議 法律文書 租賃合同 商標許可協議